近日媒體報道,年初開始,國開行棚改項目開始收緊,地方棚改辦和國開行的合同審批權上移,一時市場躁動異常。很多人奇怪為什么棚改會引起這么大的市場反應,這是因為“棚改”目前已經(jīng)是重要貨幣投放方式。
棚改政策由來已久,自2005年至今發(fā)展經(jīng)歷了試點(2005-2007年)、推廣(2008-2012年)與加速落地(2013年-至今)這三個階段。
2013年國務院出臺《關于加快棚戶區(qū)改造的意見》,被認為是棚戶區(qū)改造工程加速的標志。隨后的2014年國開行專門成立金融事業(yè)部辦理棚改相關貸款業(yè)務,央行則創(chuàng)設抵押補充貸款(PSL)這一貨幣政策工具為棚改提供長期低利率的資金支持。就是在2014年這一年,PSL的問世,與MLF/SLF等定向調整工具一起,成為了央行創(chuàng)造性貨幣調節(jié)工具。
棚改總投資額主要由三大政策性銀行提供,其中又以國開行和農發(fā)行為主,這兩家銀行在2016、2017兩年的棚改總投資額占比分別為80%和70%。國開行更是棚改投資老大,其在2016、2017年總投資額占比高達66%和48%。2018年前5月投放量達4371億,同比增長48.3%。
棚戶區(qū)改造的安置方式主要有實物化安置和貨幣化安置兩種。第一種實物化安置,即以房換房,除了指政府新建一批安置房供棚戶區(qū)原住戶居住以外,也可通過政府購買存量房安置給住戶。第二種則更加直接,貨幣化安置指由政府將安置款以貨幣形式一次性發(fā)放給棚改住戶。目前,貨幣化安置是棚改的主流,其背景主要在于地產庫存高企下的貨幣化刺激。
棚改貨幣化安置,是近年來三四五線城市房價大幅推升,迅速完成去庫存的重要推手。近幾年棚改貨幣化安置從不到20%一路躍升至2016年的48.5%,2017年這一比例已經(jīng)突破60%。從地方樣本來看,貨幣化安置的比例還會更高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7年上半年,江蘇22個縣(市、區(qū))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已達到100%。
棚改貨幣化安置,一方面人為創(chuàng)造了需求,問題是過熱;另一方面被動供給,問題還是過熱。
棚改貨幣化啟動的需求端爆發(fā),帶來三四線城市庫存結構難得的緩解,隨之帶來的問題是房價過熱。自貨幣化安置大規(guī)模普及后,全國百城房價的2016年下半年開始明顯拉升,目前百城房價已保持連續(xù)9個月超過1.2萬元的均價水平。而2014年在PSL創(chuàng)新工具為棚改貨幣化充血之前,全國百城房價均價僅為8000元。
2017年5月國務院確定2018-2020年再改造各類棚戶區(qū)1500萬套, 其中2018年改造580萬套的目標,超出此前市場預期(500萬套),又進一步引發(fā)了棚改房地產投資熱。2018年上半年隨著政府PSL投放力度加大,間接帶動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,增強了房地產企業(yè)補庫存和加投資的動力。
以地產龍頭企業(yè)碧桂園為例,近幾年成功抓住棚改貨幣化需求的機遇,以三四線城市+高周轉為基礎迅速成為地產銷售老大,銷售規(guī)模從2014年的千億出頭,到2017年銷售5508億。2017年公司銷售規(guī)模中來自三四線項目占比約為58%,2018年前四個月分別為70%、68%、71%、66%。如果按城市類別細分公司的權益土地儲備面積,一線和二線城市占比僅分別為3%和11%,三線城市占比為21%,其余更低階城市占比則高達65%。
不僅是碧桂園這樣的民企,銷售火爆的三四線城市也吸引了不少歷史經(jīng)營穩(wěn)健的國企地產公司加入。某地產龍頭國企,2018年前四個月新增拿地面積有53%來自于三四線城市。按庫存土地算,其權益建筑面積中三線城市的占比已超40%。
這些房地產龍頭為代表的地產企業(yè)新增的拿地面積又會形成未來的房地產可售庫存,過去幾年的棚改貨幣化安置已經(jīng)透支了三四線城市住房需求,在棚改貨補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又有過熱問題的風險。
通過“漲價去庫存”的三四線城市,面臨著再度受到地產沖擊的風險。樓市上漲造成的溢出效應已經(jīng)非常顯著,其誘發(fā)的地方政府債務又現(xiàn)膨脹風險。至此,修正或調整已有的棚改政策,或已迫在眉睫。
貨幣化安置的快速推進造成了三四五線城市的房價飛漲,也引發(fā)了政府部門的關注。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的說法,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悄然消失。與之替代的,則是個別區(qū)域貨幣化安置比例的逐步下降。 但在經(jīng)濟下行的壓力下,一刀切全面叫停棚改則有房地產投資斷崖的風險,因此這一過程應當是有序開展。在本輪降準之后,PSL作為基礎投放貨幣的作用下降,收緊PSL亦是大勢所趨。對三四線城市銷售、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會形成壓力。考慮到滯后效應,這一收緊會在隨后的三季度之后對經(jīng)濟下行形成負面壓力。
來源:21世紀經(jīng)濟報道